近日💇🏻♂️🦷,上海市總工會召開2022年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暨“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上海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推進會🎺,會上選樹命名103名匠人為2021年“上海工匠”,其中,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周達新教授、附屬華山醫院馬昕教授🛀🏿、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李華偉教授榮獲2021年“上海工匠”稱號。
中山醫院 周達新教授
所謂工匠,“工”字在於勤奮,勤勤懇懇服務患者,踏踏實實做好臨床;“匠”字在於鉆研🎖,仔仔細細琢磨細節⏯,時時刻刻想著改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抱著勤奮和鉆研的精神,必將成為行業工匠✍️、大匠。
【專家簡介】
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結構性心臟病專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轉化與創新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結構性心臟病學組副組長。
工作30年來,專註於結構性心臟病尤其是經導管心臟瓣膜治療、左心耳封堵、先天性心臟病(先心)介入治療的臨床工作及技術創新與轉化😚,累計完成先心介入手術12000臺🧖🏻♀️,經導管瓣膜介入手術1000臺,左心耳封堵手術1600臺👶🏻。在國內或世界範圍內率先開展經導管瓣膜置換術(TAVR)、經皮肺動脈瓣植入術👱♀️、經心尖二尖瓣夾合術等6項重要結構性心臟病治療新技術🖤,牽頭製定結構性心臟病全國行業規範9部🫸🏿,推動和規範了我國結構性心臟病的發展☂️。幫助全國40家醫院開展TAVR術🕵🏻♂️、35家醫院開展左心耳封堵術🥮、60多家醫院開展先心介入術。
致力於結構性心臟病創新性器械的轉化與研發🐕,獲得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共23項Ⓜ️,轉化10項,在研器械8項🧷。其中,世界首個二尖瓣夾合器ValveClamp,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已完成臨床試驗入組,預計2022年上市🦓,成為我國二尖瓣反流治療的重大技術突破🈵。
已發表SCI論文51篇👷🏿,中文論文264余篇▫️🚭,主編專著4部🧑🧒。累計培養碩士和博士生17名。主持科技部課題1項、上海市科委課題6項😓。2014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 1完成人),2020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完成人)🛕。
華山醫院 馬昕教授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對知識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勇氣🕶,對待工作能夠精雕細琢的打磨👨✈️💇🏽♂️,又有永不言棄的努力。而醫學又是一門容錯率極低的工作🧑🏿🚒,更要以工匠精神為每一名患者量體裁衣,確保治療精準、成功🤳🏼。
【專家簡介】
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中國醫師協會足踝外科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市骨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足踝外科醫師培訓中心主任,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會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創傷學會副主任委員。
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足踝外科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帶領團隊在足踝外科臨床與科研工作上保持全國領先地位,開創多項國內領先的治療技術🤾♀️。在MK体育平台工研院平臺上😼❗️,組建醫工結合團隊🙇🏻,著重於下肢矯形支具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以及其他足踝外科相關治療技術研發🧑🦯。在國內外雜誌共發表了140余篇的學術論文與臨床專著,其中40余篇SCI論文。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上海市科委科研項目,參與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曾獲2001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獎🖖🏼🎍,2011年度美國足踝外科學會訪問醫師獎(AOFAS Travelling Fellowship),2014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15年獲“上海市靜安區傑出人才”獎,2017年獲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018年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推廣獎第一完成人👩🍳。
在醫院管理崗位上歷任醫務處處長和醫療副院長☪️。自2004年始🐌,擔任歷屆F1等大型賽事醫療主🧑🤝🧑、副主管🦸🏻♀️,組織尼泊爾地震、昆山爆炸、瓜達爾醫療隊等大型救援項目🥳。在災害救援、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為華山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總指揮👷🏻,帶領273名隊員全程參與了武漢抗擊疫情活動🌬。主要的兩支救援隊,武昌方艙醫院與同濟光谷院區重症ICU均獲“全國疫情防控先進集體”稱號。
眼耳鼻喉科醫院 李華偉教授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從臨床手術出發“匠心為人”🧛🏻;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從基礎研究出發“創新為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從言傳身教出發“教書育人”。專註於人才培養、病理探究、技術創新👰🏽♂️,對每一個環節的精雕細琢,才能成就醫學的發展和進步🐏。
【專家簡介】
MK体育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耳科中心主任👩🦯。長期從事耳鼻喉科科研、臨床👩🏽🦰、教學、管理等工作,敬業樂業⛔️,所在學科排名連續十二年位居首位👩⚖️,是國內最大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
專註於各類臨床復雜性🧮、難治性耳科疾病的診療🚽🧑🏻,精益求精於耳顯微外科技術以及國際前沿醫學生物學技術👵🏿。
創新臨床服務理念和模式🎶,以患者為本,先後自主研發“數字化耳鳴診療裝備”並開發“復旦耳鳴RS”的聲治療公益軟件,累計服務10余萬耳鳴患者,為國家和社會節約了大量醫療資源,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研發並轉化的“眩暈症診療系統”,可實現前庭功能的全方位和精細化評估🤽🏽♀️,推動我國前庭診療設備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作為國際上內耳幹細胞的發現者,致力於激活幹細胞促進毛細胞再生以及感音神經性耳聾基因治療的相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為學科培養包括長江學者💫、國家優青在內的一批傑出人才,出版專著2本,代表性成果發表在Nature Medicine,PNAS等國際期刊,主持包括973項目💂🏿♀️、幹細胞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30多項省部級以上課題。以第一完成人獲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