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要聞

祝賀😥!顧玉東院士榮獲2021年度吳階平醫學獎📹,周平紅教授榮獲2022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作者:吳階平基金會攝影:來源🤦🏽‍♀️:上海醫學院黨委宣傳部、教師工作部發布時間🖕🏻:2023-06-12

611日,2021年度📐、2022年度

吳階平醫學獎在北京頒獎👮🏽‍♀️,

MK体育有兩位傑出醫者獲此殊榮💝🧑🏻‍🍼! 

顧玉東院士榮獲

2021年度吳階平醫學獎 

周平紅教授榮獲

2022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弘揚高尚醫德,傳承治學精神🌈,

恭喜獲獎者👱🏻‍♀️,向他們致敬!  

 

 

仁心妙手⏫,鑄就

中國手外醫者之魂

 

顧玉東,中國工程院院士🤽🏻‍♀️🥼,手外科、顯微外科專家👩🏼‍🔧。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

一雙手,顧玉東幾乎研究了一輩子👰🏽‍♀️。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大腦會思考,雙手去創造。在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眼中👮,這一雙雙血管與神經密布,穿梭著骨骼、肌肉、肌腱的手👩🏻‍🎓,不再只是解剖意義上的手📘👊,而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作為中國當代手外科奠基人,顧玉東在手外科領域創造了許多個第一👨🏽‍🚀⤴️:他是世界上用膈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第一人;他首創的第二套供血系統𓀇,使足趾遊離移植再造拇指手術成功率達到了百分之百;他突破醫學禁區🎮,用傷者健側的頸7神經修復癱瘓的手臂獲得成功。毫無疑問,顧玉東帶領團隊擎起了中國手外科的旗幟,讓中國手外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這位從醫逾半個世紀的醫者,用仁心妙手鑄就了醫者之魂,榮獲2021年度吳階平醫學獎。


 

  

投身醫學 

談及為何投身醫學事業,顧玉東的思緒回到1947年的一個夜晚👨🏿‍🚒。

當時十歲的顧玉東因腦膜腦炎突發高燒抽搐而不省人事,情況十分兇險🦕。醫院的值班醫生見狀💇🏼‍♂️,急忙把一名年資較高的王醫生從家中叫來。救人心切的王醫生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了下來🦼,但他沒顧上疼痛,趕緊爬起直沖顧玉東的病房,一會兒為他打針,一會兒翻書看文獻➖,一會降溫和腰穿🕕。為了防止發生腦疝✍🏿,王醫生還一點一點地抽腦脊液👱🏻‍♀️,整整忙碌了一夜。

顧玉東的高熱終於退了,嘔吐和抽筋也逐漸停止了,在當時青黴素並未普及的情況下,是王醫生的敬業和認真🕵️‍♀️,把年幼的顧玉東從死亡的邊緣拖了回來。從此,醫生的形象就在顧玉東心裏深深地紮了根。報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當時的上海第一醫學院🏄🏽,堅定了日後的人生目標——獻身醫學事業,做一名好醫生。

1961年🕙,顧玉東畢業分配到華山醫院骨科,這並非自己心儀的內科,於是他帶著自己發表的論文去找校黨委書記。黨委書記只說了兩句話:好的內科醫生應該做外科💶,交叉互補🖍;要服從組織分配,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這兩句話令顧玉東心服口服。

時至今日📖,每每回想起這段往事,顧玉東釋然道,當個人興趣和人民的需要有矛盾時,要服從人民的需要,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一個人不認為他的專業是最重要、獨一無二的✍🏿🐁,他就不會有創造力🤶🏻。

從此,一雙手成為了顧玉東醫學人生中,最為特殊的符號。

 

跨過醫學天塹 

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手外科直到1951年在國際上才成為一個獨立專科。十年後,華山醫院率先在國內成立手外科🧑🏼‍🌾。需求很大,有時需要通宵做手術。顧玉東記得🦕🤦🏼‍♀️,一到手外科,他就跟著骨科副主任🏗、手外科負責人楊東嶽教授沒日沒夜地撲在臨床上。

1966213日,顧玉東迎來從醫生涯的首個第一,世界第一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術在華山醫院進行。在楊東嶽教授的主持下👮🏿‍♀️,顧玉東參與了這臺歷經22個小時的艱難手術,最終為一位工人通過移植其足趾,成功再造了拇指👲🏼👯。此後連續五個月,顧玉東每月都參與一例足趾移植手術,均獲成功。

隨後九年間,顧玉東跟著楊東嶽教授做了近100例足趾遊離再造拇指手術。當楊東嶽教授在舊金山作報告時🧑‍🍼🙍‍♂️,因近100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術中只有7例失敗,被大會主席哈瑞·邦克稱贊為成活率最高、功能最好的手術。

如今,每當給青年醫生講課時🎸,顧玉東總會提到1個失敗的病例🌻。1981年🐝,一名因工傷折斷拇指的19歲女孩從大連來到上海💅🏼🐧,希望在華山醫院接受拇指再造手術。然而,手術進展得很不順利,顧玉東發現,女孩的足背動脈血管遠比常人要細👨‍🦽,很容易發生供血中斷,導致足趾壞死🏃‍♀️‍➡️。

雖然家屬一再表示理解,但顧玉東無法原諒自己,醫生的職責就是給病人解除痛苦👇🏻,她的手指沒好,還少了一個腳趾,等於增加了痛苦🏯。顧玉東說,醫生的職業不能拿百分比來算👨🏼‍🦱🧎,即使99%的成功,但1%的失敗對那一位患者而言🗿,也是100%的失敗。

不要讓病人帶著希望來✋,帶著痛苦走。抱著這一信念,顧玉東歷時5年研究🚈,首創了第二套供血系統,攻克了血管變異的難題。此後🛬,凡是通過兩套供血系統進行的手術,沒有一例失敗。跨越了醫學天塹,顧玉東也因這項成果,在1987年首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根神經“再發現”

在人的頸根部有一組神經,叫做臂叢神經,它由頸5、頸6、頸7、頸8和胸1五根神經組成🙆🏻‍♀️,是大腦和手部的中轉站,支配著手臂和手指的一切活動𓀘。臂叢神經一旦損傷,患者的手和手臂會失去感覺和運動功能,造成嚴重殘疾。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臂叢神經根性撕脫被當作不治之症。

1986年,一名黑龍江小夥遭遇摩托車事故,左側臂叢受傷🚵🏻,左胸多根肋骨骨折。面對左手癱瘓的殘酷現實,患者痛不欲生🧑🏿‍🌾,懷著最後的希望找到了顧玉東🧘👩🏿‍🍼。經檢查發現,患者的膈神經🦄、副神經和頸叢神經全部受損🥹,根本沒有多余神經可用🧑🏼‍🦱🌶,也就是說,當時所有4組神經移植法對他都不適合。

此時,顧玉東已完成1000多例臂叢手術🤶🏿。他有一個特別的職業習慣,就是給每位患者製作病例卡片𓀍,記錄要點🅾️。這個看似很笨的習慣,卻讓顧玉東在手術禁區中看到突破的機會。他從1000多例手術中發現一個奇特的規律:在臂叢的5大神經根中👷🏻‍♂️,頸7神經根在損傷後很少有症狀出現🚰,只有當4根以上的神經根同時損傷🛝,頸7神經根的臨床症狀才會出現。這提示,頸7神經根支配的肌肉可由其上下兩根神經代償支配。

因此,顧玉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為這位患者製定了利用健側頸7神經移位修復患側臂叢神經的手術。術後第二天,患者的健側肢體功能幾乎完全正常⛽️,僅僅手指尖部有點麻木,兩周後麻木也消失了。這項手術取得初步成功🦏。一年半後🤾‍♂️,患者健側的神經長到患側的肌肉內,恢復了手的部分功能⌛️,為十分嚴重的臂叢神經損傷醫治又開辟了一條新路。

三年後的1989年⏲,第八屆國際臂叢學術大會召開,顧玉東關於7神經根移位的報告轟動全場🤶🏿。國際著名臂叢專家後來在《臂叢疾病》專著中高度評價顧玉東:顧(玉東)完成了健側頸7移位術,這是我們西方醫生不敢想的🙇🏽‍♀️。

 

“零”的追求

手外科發展到今天,還面臨著一道難題:由於神經生長速度很慢(成人一天長1毫米,兒童一天長2毫米),移植手術後,一條癱瘓的手臂要完全恢復功能,大約需要兩年時間,而到那時🧡,手部的19塊肌肉早已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萎縮了🤲🏽,患者的手指再也不能做出精細靈巧的動作了➗。因此,恢復和重建手內部肌的功能🐒,至今仍是世界性難題,也被稱為手外科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對掌對指是手內部肌的功能,這個手勢表示數字‘0’顧玉東坦言,自己所有的成果加在一起,還沒做到這個“0”🈚️。他期望攻克臂叢神經損傷後🐄,人特有的手內肌的恢復能在21世紀實現,他更期望臂叢神經研究領域這顆皇冠上的明珠🍤,首先被中國醫生摘取✦。

人們常常好奇,作為手外科專家🚣🏽,顧玉東究竟有一雙怎樣的雙手𓀘?對此🍹✏️,他坦言,這雙手是千千萬萬個手外傷病人造就而成的。在第一本專著的前言中👼🏿,他以誠摯之心寫下了——“這三十年是病人無數次的痛苦和鮮血🪂🫳🏿,讓我由無知到有所知🍹🎏,由理論到實踐

妙手與仁心的結合,正是顧玉東能夠創造奇跡的生動詮釋。

 

 

 

 

用“中山標準”扭轉“

國外專家說了算”格局🧟!

 

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教授,長期帶領團隊致力於消化內鏡微創診療技術的創新研究,在國際上首創多項內鏡新技術,創建內鏡微創治療消化道疾病技術體系🧈,被歐美消化內鏡學會(ASGEESGE)等製定的20部國際指南推薦為標準術式並在全球廣泛推廣📱,現已逐漸取代該領域的外科手術治療👩‍🔧。周平紅教授領銜的內鏡微創中山標準從被國際同行認可到寫入規範、改寫指南,最終扭轉了國外專家說了算的格局👩‍🦰,有力地提升了中國消化內鏡國際影響力。因此周平紅教授被授予2022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為什麽會選擇從醫🧕🏼?後來為何成為一名消化內鏡領域的專家🏋🏿‍♀️? 

周平紅教授🥩: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家裏很貧困。記得有一年夏天我著涼了,肚子疼得不得了,晚上外婆請了一位赤腳醫生給紮針💅🏻🧔🏼,肚子立馬就不疼了,這次親身經歷讓我對醫生的印象特別好。以前家裏從來沒有人考上大學👦🏼,到了高中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高考誌願無論是大學還是大專👩‍🏭,我全部填的是醫學專業🫄🏻。1986年,我從江蘇考上了上海醫科大學,拿著行李和錄取通知書去報到時,我才發現醫療系本科要讀6年,當時急得差點哭出來,後悔報這個專業。後來知道上海醫科大學臨床醫療系的學術地位後,就多了一個堅持讀下去的理由,這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1992年,我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山醫院普外科,當時患者不多,我有時上午開刀,下午就去圖書館看看書❣️。但兩年後,我感覺不能再虛度光陰了。恰巧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急需新鮮血液🫳🏿,我就主動要求去學習內鏡操作,想法很簡單,趁年輕精力充沛,多掌握一門技術。2004年,醫院從學科建設角度建議我一邊做外科手術一邊做內鏡治療,至此我才真正開始探索內鏡微創治療消化道疾病。

 

傳統內鏡手術的禁區是什麽🦜?您和團隊都做了哪些攻關🚵🏿‍♀️? 

周平紅教授🛥:傳統內鏡手術只能切除兩公分以下,表淺的黏膜層消化道早期癌。一旦在內鏡下發現兩公分以上的腫瘤,只能分片分塊切除。這意味著腫瘤有可能在胃腸壁上有殘留🖐🏼,而導致復發。2006年,我和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消化道淺表早癌,目的就是樹立內鏡下微創切除的金標準(整塊切除),將腫瘤完整地切除下來😻,其優勢在於提供完整而準確的病理學診斷⛈,而且保留器官的正常功能💱。比如說早期胃癌和食管癌的消化道手術創傷較大,而ESD可以保留胃和食管,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非常高。患者經常開玩笑叫我周扒皮🤾,其實這也是對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最通俗的比喻。隨後🙎🏻,我和團隊又將目光瞄向消化道黏膜下的腫瘤。為了把長在胃壁和食管壁夾層中間的腫瘤切掉,就要先把黏膜扒開🟩,取出腫瘤後再縫合🤷🏻‍♂️,這就是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和全層切除術(EFR)。賁門失弛緩是一種少見的神經源性疾病,病人在吞咽食物時無法正常松弛,導致食物難以通過賁門到達胃腔,進而出現無法進食,最後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消瘦⚅,甚至死亡。2010年👨🏿‍🎨,我和團隊開展了中國首例經口內鏡下賁門環形肌層切開術(POEM)🔶🤸🏽,通過內鏡在非常薄的食管壁中間打個隧道,將內鏡插入食管壁中間,切斷食管肌層保留食管黏膜完整性。在開展隧道內鏡技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基礎上,我們繼續創新了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被業界認為是推動內鏡技術進入固有基層腫瘤治療時代的標誌🏖,這兩項新技術還推動了國際指南將內鏡治療的禁忌症改寫為內鏡手術的適應症🙎🏿。

 

您認為,什麽是內鏡診療的中山標準 

周平紅教授🖱:近年來,來自美國、日本和英國等21個國家的百余名專家👰🏼,選擇到中山醫院內鏡中心進修學習🖖🏻,開創了國外醫生相繼來中國學習內鏡技術的先河🧎🏻‍♂️‍➡️🚶🏻‍♀️‍➡️。同時🏞,美國、德國和埃及等國家的50余名國外患者𓀏,也選擇來該中心接受內鏡微創治療。我認為🫲🏿,所謂的中山標準就是在以往學習先進治療技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並及時總結治療經驗,寫入規範改寫指南💆‍♀️🛂,造福全世界的患者。 

 

中國消化內鏡診療在國際上處於什麽水平©️?未來進步發展的方向是什麽? 

周平紅教授:以往♾,消化內鏡被認為是一個診斷的工具⛹🏻‍♂️,如今消化內鏡已經成為一把真正意義上的外科手術刀🔕。對於胃腸道腫瘤🏸,消化內鏡可以切除早期病變,也可以針對晚期食管癌或胃癌所導致的梗阻,放入支架打通通道𓀇,解決患者的進食問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另外🚷,消化內鏡治療已經突破了年齡🫴🏼、病種和消化道管壁的限製🤾🏿‍♀️。對我們來講,只要是內鏡所能觸及的範圍☛🙉,就是內鏡治療的陣地,也是內鏡科研的領域。內鏡下的切除手術,目前已經做到了由表及裏、由內而外,由器質性疾病到功能性疾病的突破。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後期,可以說是西方國家獨領風騷。但最近20年間🥒,中國內鏡醫生奮發有為⚙️,已經站在了世界消化內鏡切除治療領域舞臺的中央🕵🏿。 

 

作為一名消化內鏡專家,需要面對繁重的臨床醫療工作,您為何還要堅持科研創新🌒?您如何看待醫研企協同創新? 

周平紅教授🕦:二十多年的內鏡微創切除治療,令我對內鏡微創理念有了新的認識,也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一是內鏡下的治療達到的療效必須等同於外科手術。什麽叫微創?就是快速、安全🫖、簡便。這些年我們開發了內鏡治療的器械,比如說集九大功能於一體的all-in-one圈套器就可以實現微創的特色治療。二是內鏡下的治療既能保又能切🤹🏼。不僅要保留器官功能,對於需要切除的器官必須做到同時切除🙌🏽。比如說膽囊疾病,膽囊是胃壁腔外腹腔的器官,如果說膽囊結石患者🏄🏻,膽囊收縮功能比較好我們可以給他做保膽取石的手術,但假如膽囊沒有功能了,我們也能給他進行膽囊切除手術◽️。第三👇🏻,真正的微創治療🤦🏼‍♀️,對患者和醫生而言必須 微創,手術時間過長對醫生的身體也造成了一定的負擔。這就要求我們開發新型的器械和操作平臺🪤,來減輕醫生負擔,縮短手術時間💂🏻‍♂️👩‍🎤,才能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提高內鏡治療的療效,這就恰恰要求醫療單位、科研院所和企業多方協同🧏🏿‍♀️,開發真正適合於內鏡微創治療的平臺和器械🐓,滿足臨床需求🥋。


 

 

結合自身工作經歷👌🏼,您如何理解和傳承吳階平院士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藝術的服務的醫學精神? 

周平紅教授:吳階平院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精神我們始終要追隨👰🏻。作為醫生,我認為必須要有同情心,了解臨床上患者的痛點,以及尚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醫生的臨床觀察與思考🧬,然後采取行動🧛🏽‍♀️。 

臨床發現問題就是要思考🧑🏿‍🔬,但是光思考沒有用,還要有行動,做好總結。中山醫院內鏡中心40多位醫生,總結的成果在哪裏?就是每年產生的一批有影響力的論文👼🏿、專利和獎項。2019年🤦🏿‍♀️,團隊榮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 2022年中心共計發表了58SCI論文,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是在2022年上海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內鏡中心還完成了12.8萬例內鏡下的診斷和治療,平均每天為650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這不僅是我們團隊的四勤精神👨‍👩‍👦: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勤於行動、勤於總結🧱,也是對吳階平院士精神最好的詮釋🤵🏿。 

 

榮獲2022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您有何感想? 

周平紅教授:這是我心中夢寐以求的獎項之一,我特別開心2022年可以榮幸獲得這個獎項。這既是對我以往幾十年臨床工作的總結🧎‍♂️‍➡️,也是激勵我樹立更遠大的工作目標👩‍🍳,繼續開展並開創更多的內鏡下微創治療技術1️⃣,造福中國患者同時🙎🏻‍♀️,也為世界各地患者解除病痛之苦🟧。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唐吉雲

文化日歷

新聞分類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
MK体育专业提供:MK体育MK🙆🏼、MK体育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MK体育欢迎您。 MK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