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至30日,藥學院汪瑜,夏加璇,金子義三位同學作為中國青年科學家代表參加第72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今年大會的主題是“醫學和生理學”,共有40位諾獎得主和600余名來自全球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代表出席。經過中德聯合專家組的層層選拔,共有30名博士生代表中國青年科學家參加本次林島諾貝爾獲得者大會。
在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德科學中心行前培訓後,基金委副主任蘭玉傑向青年科學家代表頒發證書 |
出行第一周:系列參訪活動
出行第一周,同學們依次赴德國波恩、法蘭克福、海德堡、圖賓根四個城市的高校及研究所參觀訪問。首先抵達的城市是波恩,分別參觀了波恩大學醫院免疫系統研究所與德國研究基金會(DFG)總部。DFG的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了德國的科研體系與資助情況,講解了相關的項目以及申請情況。
藥學院三位博士研究生(從左至右:金子義,夏加璇,汪瑜)訪問德國研究基金會(DFG)
第二站,代表團赴法蘭克福並參觀了法蘭克福心肺研究所(CPI),這是由法蘭克福大學、吉森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聯合構建的卓越集群,成立於2019年,未來7年內,該集群將得到德國研究聯合會(DFG)約4500萬歐元資金的支持。該集群旨在進行轉化研究,即從細胞培養實驗到動物模型系統中研究心肺疾病的機製,並將這些結果與臨床數據結合,尋找心肺疾病治療新方法。負責人員介紹了研究所目前招收博後科研人員的要求及提供的待遇,並邀請了多位在研究所工作的華人學者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以及中國留學生介紹在CPI的研究工作生活。最後,大家參觀了影像平臺、離體血管、流式細胞儀等多個先進實驗設備。
第三站是海德堡,負責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了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DKFZ)成立於1964年,坐落於巴登符騰堡州海德堡大學內。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設有6個科研領域,包括:細胞生物學和腫瘤生物學、功能和結構基因組學、癌症危險因素和預防、免疫學和癌症、影像學和放射腫瘤學、感染、炎症和癌症。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90多個課題組致力於研究癌症的發生、發展、癌症的風險因素,並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就。2008年,Harald zur Hausen教授因發現子宮頸癌是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所誘發機製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代表團參觀了中心實驗室,並對腫瘤疫苗以及CRISPR-Cas9等療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藥學院博士研究生參觀DKFZ實驗室
最後一站是圖賓根,代表團分別參觀了圖賓根微生物研究所,赫蒂臨床腦研究所,圖賓根圖像引導和功能指導(IFIT)研究所及其分子影像平臺。同學們通過與上述研究機構教授們的交流,開拓了科研視野,了解了國際先進實驗室的研究重點,為後續科研工作帶來了啟發。 參會中國青年科學家代表合影 |
出行第二周 – 參加第72屆德國林島諾貝爾獲獎者大會 |
林島諾貝爾獲獎者大會期間,青年科學家們通過大型講座、開放討論、共進午餐、科學漫步等活動與諾獎獲得者們零距離接觸,一同探討科研問題、人生誌趣和興趣愛好。組委會給大家提供了充分的與諾貝爾獲獎者互動交流的機會,不僅在開會期間設置提問環節,讓青年科學家針對演講內容開展充分互動,同時在中場休息期間也開放了自由交流的平臺。
以下為三位同學各自的感受:
汪瑜:參加2023林島諾貝爾獲獎者會議是一段難忘的經歷。我感受到了這些傑出的諾貝爾獲獎者們所帶來的激情和凝聚力,他們分享的精彩經歷,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給了我莫大的鼓舞。通過與開創了“超分子化學”的Jean-Marie Lehn教授交流,了解到他不僅對於超分子領域有開創性研究,還在音樂,繪畫等藝術領域也頗有見解。聊天期間,他鼓勵我們科研並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獲得成功有兩個秘訣,第一是需要專註其中一個研究方向,第二是要關註實驗中意向不到的實驗結果。在會議期間,我還有機會與來自多國的青年科學家暢談,共同討論科研問題,人生趣事,這種交流的機會難得且對我影響頗深。
汪瑜與198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Harold E. Varmus教授進行交流
夏加璇:與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親密交流學習,體驗了一把超近距離追星,心中的震撼與感動已經難以言喻。從他們的演講中,我聽到了關於細胞生物學、疾病治療和醫學技術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在討論過程中,各位諾獎得主也會無限耐心包容解答我的困惑,為我的研究指明方向。其次,大會讓我與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建立了聯系。與會期間,我有機會與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科學家進行深入交流。這些交流不僅拓寬了我的學術視野,還啟發了我對於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的重要性。我們共同討論科學問題,分享研究心得,互相啟發,這樣的學術互動令人難忘。
夏加璇與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ohann Deisenhofer教授及多國青年科學家共進午餐
金子義:本次活動中,我有幸申請到了與Jean-Pierre Sauvage教授共進午餐的機會,他因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我詢問了Sauvage教授對交叉學科的看法,他說:“Interacting with other scientists within your group or outside is essential.”他認為我們應該首先成為一個小範圍領域的專家,繼而多了解其他領域,這會給我們很多啟發。Sauvage教授無所不談,從科研聊到度假,從年輕時的工作聊到如今退休了仍在經常做講座,像自己家的長輩一般親切。趁這次機會也結識了來自多國的優秀青年學者朋友,我們交談了彼此的研究方向、日常生活,並且互換了名片。為期一周的會議很快結束,但帶給我們的前所未有的體驗和精神上的洗滌是受益終身的。
金子義與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Pierre Sauvage教授及多國青年科學家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