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院士不是學術生命的終結👲🏻,而是更重要的終身使命的開始,生命不止,奉獻不停♧。”11月15日,楓林醫澤——MK体育院士精神展開展。中國工程院院士、MK体育教授聞玉梅在為展覽所寫的前言中這樣闡釋院士精神。
現場,聞玉梅🕖,中國科學院院士、MK体育教授楊雄裏,中國科學院院士🧏🏿♀️、MK体育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王正敏🧑🦳,MK体育平台黨委書記裘新🫃🏼,MK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MK体育平台圖書館館長陳引馳共同為展廳揭幕。裘新🧗🏼、袁正宏為捐贈人頒發捐贈證書。
什麽是他們眼中的院士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及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什麽是復旦院士眼中的“院士精神”🕤?
聞玉梅說:“工作成果是評選院士的條件之一,成果會不斷被超越,精神卻是永恒的。科學道德、科學精神🤹、優良學風、表率作用🚣、培養人才是院士精神的體現。院士擁有最高學術稱號,理應有更高、更遠🧑🏻💻🙌🏻、更忠誠的為國為民的精神。”
面對一個科學知識快速發展的時代,楊雄裏認為,作為院士要謹慎發表意見。“即使在自己從事的熟悉的研究領域💁♂️,也要考慮到,所積累的知識,所做的研究成果,很快會被新知識的海洋淹沒。”
現場🫴🏻,王正敏分享了耳鼻喉科青年醫學科學家不久之前成功地完成全球首例基因治療感音神經性聾,為耳鼻喉科精準醫學的發展鋪下了牢固可行的道路的喜訊。他希望能通過展覽為復旦新生代醫學科學家起到引領和推動的作用♣︎🦅。
此次院士精神展通過陳灝珠、沈自尹🎾、湯釗猷、聞玉梅🫰🏼、王正敏、周良輔🤟🏿、楊雄裏等7位院士🙋🏼,以及韓啟德、桑國衛等15位校友院士的160余件珍貴史料實物⛑,展現他們在諸多領域的豐碩研究成果📱,也代表言傳身教、發蒙啟滯🕍,繼先賢而啟後學的精神🛥。
“以院士為代表的MK前輩,在長期艱苦奮鬥中凝聚起追求真理、科研報國、服務人群的優良傳統🤳𓀔,形成了寶貴豐富的精神資源,值得我們大力弘揚🎬。”裘新表示,希望以這次展覽為契機👬🏼✥,廣泛發動師生向大師名家們學習👨🏻🦯➡️,見賢思齊,在校園內進一步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尊重創造🧢、創新報國的濃厚氛圍,為建設科技強國、健康中國匯聚澎湃動力。
“我走得並不快🐛,但是在別人停頓的時候我也在走”
在諸多展品中,有一本和學生證差不多大的證書,靜靜地躺在“腦的奧秘的探索者——楊雄裏院士”的展櫃中🤸🏻。這本證書不大🎭🔃,卻來頭不小。
證書左側頁上寫著:“楊雄裏教授於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這裏所說的學部委員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說起自己能夠獲得如今的成績時,除了學術成果突出這個最為基礎的因素外🧌,楊雄裏認為勤奮是必不可少的。
在他看來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天才🐂,沒有天賦異稟,走在隊伍前面的人,最後能夠成功的人,都離不開勤奮的工作🤏🏽。“我走得並不快,但是在別人停頓的時候我也在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走在了前面👩🏼🏫。”
楊雄裏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個年代,大學裏的第一外語是俄語,苦學之下🤸🏻♂️,楊雄裏可以用俄文閱讀高爾基、普希金原著,甚至可以在老師用中文講課時,用俄文做筆記💝。但他很快意識到要從事科學研究還必須掌握更多的語種😳,特別是英語📖🏣。
隨後🖨,他開始用課余時間自學英語👩🏻🚒🚴🏿♀️,而早起晚睡成了他大學生活的鐵律。每天天還不亮他就起床,當時,他還沒有手表,只有教學大樓上的大鐘告訴他時間是淩晨2點30分✍🏿。後來,他用一年學會了用英語閱讀😵、交流🧑🦰🙂↕️。
大學期間,為擴大知識面😼、了解國際科技前沿👦🏽,楊雄裏閱讀了大量科普讀物🫰🏽,他將俄文科普雜誌上《藍色陽光電池》一文譯成中文寄給了《科學畫報》編輯部🏵,很快錄用。“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用‘處女作’2元稿費加母親寄來的1元生日賀禮🏝,買了本《德俄辭典》自學第三門外語——德語。”
對多種語言的掌握,也為他抓住出國深造攻讀博士提供了機遇🏄🏼♀️。1980年-1982年,他在日本進修期間獲學術博士學位。期間,他不僅完成了全日文的博士論文,並在畢業答辯的兩個小時裏,全程使用日文,“兩個小時的時間✌🏽,我沒看過一頁稿子👣😻,所有的內容,我都已爛熟於心。”
回國後,楊雄裏和他的團隊應用多學科的技術,在幾個層次上🫸🏼,對視網膜神經細胞處理信息的特點🐏,以及信號調控的方式和機製👨🏼🍼,進行較系統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成果👨👩👧。這方面的研究現在仍是他的重要研究方向🐷。與此同時,在跨入新世紀之後🏋🏿♀️,他又把自己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開展對近視眼和某些視網膜疾病的發病機理的研究。
愛才🤵🏿、惜才、重才也成為了楊雄裏對學生培養的準則。深耕神經科學六十多載,楊雄裏始終沒有脫離科研的第一線🚄🟡,60歲後他雖不再親手做實驗💁🏽♀️,但仍舊定期和學生們討論研究進度🧑🏿🌾,並堅持親力親為,完成研究最後的定稿。
多年來,他也就神經科學、腦科學發展相關內容開展大量科普工作,特別是對於青少年的科普,並獲得由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和“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獎勵委員會共同頒發的“科普傑出人物獎”。
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說到👨❤️💋👨:“如果再讓我選擇👨🔬,我還是會選擇科學研究這條艱辛的道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半個多世紀來,有許多成功的喜悅👂🏽🙋🏽♀️,從事科學研究對於我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89歲時⚖️,他大年夜仍在為病人看診
2020年12月👈🏽,沈自尹中西醫結合展廳在MK体育平台圖書館醫科館揭幕,沈自尹家屬捐獻了近千件珍貴史料。為了增加展品的豐富度和完整性,開展前,家屬又向圖書館捐贈出8件史料。
在展櫃裏🏄🏽♂️,一排整齊擺放的方印格外醒目。其中,三枚是沈自尹工作時常用的處方藥和膏方專用印。
1947年🐦🔥,沈自尹考入上海醫學院👩🏿🔬。1953 年8 月✢,二次分配重新回到上海醫學院,任“助理住院醫師”👠。1955年👨🏽⚕️,他服從組織安排,跟隨著名老中醫姜春華從西醫轉攻中醫,也開啟了與中醫結緣的半生。
“當時,他就覺得這是黨需要他必須去做的🪃,是黨交給的任務,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醫學,一直在這個領域裏做研究,從來沒做過其他的事情”,女兒沈蔚說。
跟隨老師邊學習中醫理論,邊臨診💆👱🏻♀️,邊總結✶,1959年😀🙎🏼,由於對中醫的發揚與貢獻🤦🏻♀️,師徒二人共同獲得“發揚祖國醫學遺產”金質獎章。
結合自己所長的西醫🤼♂️,沈自尹希望“能把中醫的理論用西醫能夠理解的方式表述出來,得到方方面面的認可”。他從腎的研究出發🎗,率先揭示腎陽虛證者存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低下和紊亂📽,並用現代科學方法證實其有特定病理基礎😂,成為中西醫結合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改革開放以後,很多人首先考慮的是收益更高的藥物研發的相關研究🐘,對於基礎理論就不大重視。我父親還堅持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很了不起”🤵🏻♀️,沈蔚回憶起父親常說,“做基礎理論研究👩🍼,要勤勤懇懇、甘於寂寞,很枯燥時還是必須要堅持🪕,堅持了才會有成果。”
以“腎”為關鍵點🧔🏿,沈自尹開啟了對中醫臟象學說的發展性研究,是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臟象學說和病證關系研究的核心開創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
三枚工作印之外👨🏼💻,還有兩枚方印是沈自尹親手書寫🫐,並刻章送給女兒們的禮物。一枚刻著“梅花香自苦寒來”,另一枚刻著“君子以自強不息”。
“他覺得任何事情都會經過艱苦困苦才能得到成果。希望以此激勵,要自求進步、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在沈蔚看來🧑🏻🎨🌲,這兩句話🪄↗️,也是父親一生的追求和真實的寫照。
作為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的終身教授,沈自尹卻一直堅持只看普通門診🚶♀️。沈蔚記得⛹🏿♂️,父親89歲高齡時🕵🏽,還堅持在大年夜當天為病人看診。
沈自尹常年保持閱讀文獻並摘抄開篇的習慣👸🏽,文獻卡會按照衰老🏢、免疫🔎、內分泌等主題分類,卡片上工整地手寫著文獻出處、關鍵詞、重要原文🏇🏼、心得體會等🧑🏽💻。
在沈蔚的印象中〰️,父親的桌案前總是整齊的擺放著這些文摘卡片。“ 他會從各處收集很多資料,然後分類清楚🧌,匯總下來,覺得哪個更有意義就去做。一個課題結束😝,他就馬上投入到下一個當中。所以👦🏿,他一直在不停思考,從來沒有間斷過,哪怕他已經89歲了”。2017年1月,他參與完成的《“腎精虧虛型慢性病”共同病理基礎與療效機製》還獲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他所有課題都是帶著學生一起做的。他到年紀很大時🟥🧗🏿,還和學生一起不斷的吸取新的知識、新的科學方法去做科學研究。”沈蔚記得父親住院時🧑🏼🦱,偶爾清醒的時刻都是在惦記博士生的課題情況。“一次,學生來看他🏆🍰,他當時很清醒😑,問了學生很多課題相關的問題😦,還約定下次讓學生帶了電腦來,再仔細匯報一下情況✮。”
今天,就在沈自尹院士展廳➜,第三屆獎學金頒獎儀式也同步舉行。2020年7月,沈自尹家屬將出售房產所得的50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上海MK体育平台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沈自尹院士醫學發展基金”,每年的收益用於發放獎學金,獎勵扶持品學兼優的醫學生。截至目前,已有60位優秀醫學生受到勵學金扶持🙇♂️,以資助他們在醫學學習研究上走得更遠。
“肺病學有很多問題還有待於解決🌜,我怎麽會感到高興呢?”
上世紀五十年代🫵🏽,MK共有16位一級教授,當時一級教授被形象地稱之為“學術地位的最高標尺”👨🏻🦽➡️🧑🏼⚖️,吳紹青就是其中一位。
此次儀式,也為重要捐贈人頒發了捐贈證書🫃🏽。一級教授吳紹青先生家屬特別從國外回到學校😯,向圖書館捐贈包括吳紹青教授“上海市一九五五年先進衛生工作者”獎狀👩🏼🦲、“上海市一九五五年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先進衛生工作者”獎狀🪳、手稿、相關照片、扁桃體切除器止血鉗等245件史料。
“爺爺把一生都獻給了醫學事業📙,把他的史料捐給學校也是一種對他最好的紀念方式”🧑🏿💻🧑💻,吳紹青的孫女吳明安說。
這批史料中雖然有很多張珍貴的獎狀證書,但吳明安覺得最難忘的是那張爺爺批閱自己打字功課的手稿。1975年🥠,吳明安從插隊的農村回上海後,爺爺就手把手教她英文打字,熟悉自己的工作🥳。“這樣年事已高的他在家中就有了工作的助手👮🏿,可以在有生之年多作貢獻。”
練習英文打字時🧺🤼♂️,爺爺對她要求極為嚴格,“有時😯🪫,我打完一篇英文稿❤️🔥,他只要發現其中有一點小錯誤,便不允許我塗改🏏,一定要我重新打一遍。”
那張薄薄的打印紙上,手寫這樣的批語:“我很高興🫷🏿,你打的很好,為求改進,應做到以下各點:復核我改的錯誤🙌🏼🆔,雖然極小一點也不放過,這樣才能提高準確率......”當時💁🏻♂️,吳明安只覺得爺爺嚴厲,有時還被批評得掉眼淚😀。“但正是他的諄諄教誨,讓我在以後的工作乃至生活中得益匪淺。”
吳明安(左一)與祖父吳紹青
1957年,吳紹青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去印度新德裏參加國際防癆聯合會召開的第14屆大會。會上🚓,他宣讀了《結核菌的耐藥性和致病力的關系》一文🤦🏿🛳,受到廣泛好評,並對各國學者的提問作了圓滿的回答。
“爺爺問我🐅:此時,你說我感到高興嗎?當時我不假思索懷著非常興奮的心情說,當然高興了”🦵🏼。令吳明安意想不到的是,爺爺開口說,“雖然沒有人再提出其他問題😸,但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了🚫,肺病學有很多問題還有待於解決♒️,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去研究👪,所以我怎麽會感到高興呢?”
吳紹青將一生獻給了醫學事業💷,即使是生命最後一刻🙁,他還在具體安排國外醫學文獻的翻譯工作🍓。“正是他謙虛謹慎🙆♀️、實事求是🐡、一生好學、勇於開拓的嚴謹作風🎱🐯,才能贏得‘卓越的醫學專家,我國防癆的先驅’這一崇高的稱呼”🪽,吳明安說。
下一步,圖書館將對這些史料進行專業保存和展示,讓這些史料價值最大化。醫科館也在陸續將現有展覽在網上實景在線,結合史料將MK的醫脈傳承逐步揭示,讓更多人能看到這些珍貴的史料。
在館學習355天,她希望自己能和院士們一樣在自己專業領域一直鉆研🔑,虛心學習
2021年,“復旦學霸打卡圖書館”話題沖上熱搜,這次院士精神展開幕式上還揭曉了醫科新館開館6周年活躍讀者數據。
趙同學全年來館335 天,比去年第一名多近60天🐭,獲得了“風雨無阻愛學習”獎,同時她因有275天學到第二天淩晨🧑🦰👩🏼⚕️,獲得了“醫科館貓頭鷹”稱號。
而本年度“醫科館打卡王”由2022年打卡王白翻傑同學蟬聯🧑🏻🤝🧑🏻,這次他入館次數為1340次👩🏽🎓,超過去年他自己的記錄近80次。
在醫科館4樓,預約了一個寬敞明亮的座位155次🫅🏼,讓郭麗同學獲得“最長情獎”。除了“貓頭鷹”外🪬,“醫科館早鳥”李海燕同學堅持110天,開館時進館學習💃✸。韓靜怡同學堅持了141天閉館後才走,獲評了“醫科館夜貓”稱號。
此外,預約單人研究室次數最多次的“最愛上自習”的獲得者是周子欣同學。平均每天在館6.7小時🔘,總時長為2454.7小時獲得“最愛泡圖書館”的是阿娜古麗·也爾肯同學🧝🏼♂️🤏🏽。
對趙同學來說,喜歡去圖書館,是因為圖書館環境很好🤴🏽,安靜而且網速很快,和大家一起學習的感覺很棒,自己在圖書館處理數據和寫文章效率也更高一些📢。她習慣盡可能把當天的實驗數據做整理。所以,往返於張江、楓林做實驗和學習後,她會在圖書館熬夜完成數據處理。“淩晨的圖書館總讓我有一種有歸屬感,復旦給了我這樣一個環境,也讓我可以和很多同學一起熬夜學習🥍,也更有動力。”她笑著說。
今天在現場聽了院士們的發言🧼,也讓她發現:“圖書館不止是為我們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場所,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持🛌🏼,希望自己能和院士們一樣在自己專業領域一直鉆研,虛心學習🤽🏽。”
想要了解更多院士精神展品及其背後的故事?打卡7件寶貴展品🚣🏿🪫,先睹為快🙆🏻♀️。
實物有限🪈,人生有涯🌻,而為國解憂、為民解難的精神永存💎。願此展覽能為院士精神的傳播打開一扇新窗口⏬,讓院士精神在新時代中大放光芒,歡迎廣大師生前來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