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MK体育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赴江灣校區,圍繞“深化醫工、醫理交叉融合,以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推動生物醫藥領域創新發展”的主題,開展實地研學和交流研討。與會同誌參觀了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醫理、醫工交叉融合深入交流研討,共商發揮綜合型大學學科優勢、促進醫學學科創新發展之策。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作主題發言。校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主持會議並講話。
這次集體學習是MK体育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的一次創新嘗試,主動走進理工科集聚的江灣校區,加強醫科與生命學科及其他學科的交流合作,學習現代科技前沿知識,了解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大力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提升領導醫學學科創新發展的能力。
金力表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核心,作為創新策源地,要深化自我改革,推動三大要素有機融合,持續釋放協同創新的“耦合效應”。要走好復合型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促進醫工、醫理學科交叉融合,統籌人才培養項目和學位點前瞻性布局與自主設置,加快形成一流醫學教育體系。要激發基礎研究源動力,強化基礎研究核心任務同國家和上海戰略對接,不斷優化學校學科專業、科研組織、人才培養和內部治理結構,紮實積累,奮力一跳,在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新征程中打頭陣、當尖兵。要深化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充分依托學校整體的優勢學科力量,凝練聚焦重點,加大重大前沿研究方向的前瞻布局與有組織協同攻關,打造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顯著、國內外領先的交叉研究領域方向,實現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落地。要註重把握科學智能戰略機遇,發揮科學智能在“新醫科”建設中的加速器作用,建立以科學智能激發“跨越式發展”的創新模式,帶動醫教研範式變革和產教融合。
袁正宏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要講話中提到學科交叉融合,為高等教育學科創新和跨越發展指明了方向。就以學科交叉融合統籌加快醫學學科版塊高質量發展問題,袁正宏強調,要以拓寬學科視角推動觀念變革,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解放科學研究的想象力,打破壁壘,推動“四新學科”建設攜手同行。要以強化前沿布局推動動力變革,將自發演化和有為創新相結合,以重大優勢特色及前沿交叉學科領域方向並線發力,牽引醫學院加速邁向全面一流、世界頂尖的步伐。要以提升治理能力推動效率變革,打造更緊密的學術共同體,加強人才、資源、知識充分流動融合的頂層設計,夯實師資力量,強化平臺支撐,優化評價機製,打通交叉學科群和科技創新鏈條,強有力服務和支撐“第一個復旦”和世界一流醫學院建設,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和健康中國貢獻更大力量。
研討會上,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校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顏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魯伯塤,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嘉漪和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教授周平紅作專題分享。
如何解決當前科研普遍面臨的數據冗余大、小樣本高質量數據稀缺兩大難題?“融合醫療知識的AIGC作為“新引擎”將開啟新的醫工融合研究範式。”顏波以實驗室團隊研究和產業應用為例,介紹了通過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大模型的孿生能力、編輯能力和衍生能力將數據濃縮再生,從而減少數據總量、均衡樣本分布,實現降本增效等內容。
“我們希望為病人提供更方便、副作用更小、更有效的小分子藥物,清除引起神經退行的蛋白,從而實現治療作用。”魯伯塤介紹了目前團隊在攻克‘不可成藥’靶點方面的突破性嘗試,並表示未來將在新的疾病機製或幹預靶點發現、新的化合物降解技術和已有靶點的幹預和臨床前研究方面深入開展交叉學科合作。
聚焦視覺系統疾病的臨床需求,張嘉漪分享了團隊在人工視網膜修復視覺的跨學科合作和交叉融合探索的實踐案例,未來將繼續探索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智能化人工視網膜,通過“自主器件+神經機製”的智能化類視網膜的創新幫助失明患者從“看得見光”到真正恢復視力。
周平紅從破解內鏡活檢及時診斷的困境問題入手,以受激拉曼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開創了內鏡快速組織學智能診斷的新模式。周平紅團隊未來將立足學科交叉融合,重點向兩個領域突破,一是實現儀器的小型化,持續縮短臨床應用的距離;另一方面,實現分類模型的細化,為治療提供更多信息。
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在點評時表示,要發揮進一步發揮學校的多學科綜合優勢,在科研管理方面協同發力,加大原創性、關鍵性研究成果推廣,爭取更多社會資源支持,打造醫理、醫工交叉融合的良性生態。
會前,中心組成員一行前往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參觀考察,了解實驗室建設和發展歷程、創新突破和成果轉化進展,重點關註與醫學學科、生物醫藥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現狀與重大成果等情況。
上海醫學院黨政領導,各院所平臺和附屬醫院有關負責同誌,機關部處負責同誌參加研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院負責同誌,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系、材料科學系、高分子科學系、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等理工科相關院系平臺負責同誌受邀參加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