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單中心、單臂、Ⅱ期臨床研究發現:對於HER2陽性的乳腺癌患者,在出現腦轉移後,采用局部放療聯合小分子藥物吡咯替尼及卡培他濱的“組合拳”這一新療法,可大幅降低顱內1年內的疾病進展風險,顯著提高患者的無進展生存率,在該研究領域形成了“中國方案”。
該項研究由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郭小毛教授、俞曉立教授、楊昭誌教授研究團隊領銜完成。相關研究文章近日在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分冊(JAMA Oncology)在線發表。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第一高發腫瘤。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版《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中國女性乳腺癌年發病率約為43.02/10萬,其中HER2陽性患者占總患者數為20%-30%。臨床中,HER2陽性患者中又有高達50%的患者極易發生腦轉移。
研究團隊成員、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俞曉立教授表示,對於HER2陽性的腦轉移患者,現有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或者對顱內轉移病竈的局部放療。盡管TKI小分子靶向藥物能穿透血腦屏障控製病竈,但無法真正“阻止”病竈進一步進展的“腳步”。
“臨床中,我們發現大約有50%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在局部治療後的1年時間內,出現腦部原發或新發顱內遠處轉移病竈,這也是製約患者長期生存的‘元兇’。”醫院黨委書記郭小毛教授說,我和團隊成員近些年一直在思考,是否有一種新的療法能夠延長這些病人的局部控製時間,不讓其進一步‘惡化’。破解這一難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2020年,郭小毛教授領銜團隊在全球率先發起了一項名為“BROPTIMA”的前瞻性臨床試驗。歷經2年時間完成臨床試驗的40位患者入組。入組的40位患者均為HER2陽性的腦轉移乳腺癌患者,且都接受過靶向藥物曲妥珠單抗治療。臨床試驗患者,根據研究方案接受“放療聯合靶向藥物吡咯替尼及卡培他濱”這一新式療法“組合拳”。研究團隊則根據患者腦轉移病竈的大小、數量以及腦實質病變的位置為患者選擇全腦放療或分次立體定向放療方案。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臨床試驗患者中1年中疾病無進展生存率高達74.9%,超過了研究團隊的預想,中位中樞神經系統無進展生存(CNS-PFS)時間到達18個月,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緩解率(CNS-ORR)高達85%。俞曉立教授表示,在有效控製顱內病竈的同時,小分子藥物吡咯替尼依然展現出對於腦外病竈的有效緩解,入組患者整體的中位生存期時間達到17.6個月,相較於現有的治療手段,這一臨床試驗結果顯著延長了患者生存期6個月,體現出局部治療+系統治療聯合方案的顯著療效。在獲得療效的同時,局部放療聯合小分子藥物的“組合拳”,並未顯著增加小分子藥物吡咯替尼和卡培他濱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與既往研究數據一致。
郭小毛教授稱,這一研究是目前國際乳腺癌臨床研究領域唯一發表的證明腦放療聯合小分子藥物可以降低顱內疾病進展風險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乳腺癌腦轉移是影響患者預後的重要因素,也是晚期乳腺癌臨床治療的難點和痛點。我們團隊能夠用設計良好的前瞻性臨床研究證明放療聯合藥物的潛在價值,形成“中國方案”是我們覺得非常有意義的一項研究。未來希望這一新的治療策略能夠盡快在臨床落地見效,讓更多晚期乳腺癌患者能夠獲得長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