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躺上治療床,加速器根據實時的核磁共振圖像,精準區分患者腫瘤組織和周圍器官,通過高精度放射線照射腫瘤組織,醫生全程“透視”並追蹤腫瘤形態變化🧑🏼🔧、實時調整治療策略……今天,上海首臺磁共振加速器在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正式投入臨床使用,這意味惡性腫瘤的精準放射治療又新添了一把“利器”🚣🏿。
70%腫瘤患者需放射治療,精準放療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惡性腫瘤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最新癌情數據顯示,我國年新發惡性腫瘤患者超過482萬例。”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主任章真教授表示,作為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療也被譽為“隱形的手術刀”。其通過高能量的放射線照射腫瘤組織🦵🏼,實現殺滅腫瘤的效果。70%的腫瘤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療🫒,放療早已不是既往公眾認知中的“姑息性療法”。
在放射治療過程中🛼,放射線就像一把“隱形刀”🈯️,穿過體表,到達腫瘤組織🚴,臨床專家們通過各類方法🤸🏽♀️,如運用適型調強放射治療等技術🏏,在盡可能增加對腫瘤組織殺傷力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傷風險,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通常,在製定了放射治療方案後,為實現精準治療效果,在放射治療前,臨床專家還會借助CT、磁共振等影像設備對腫瘤進行“定位”👩🏻✈️,並勾劃放射治療“靶區”🛐;在放射治療期間,則控製加速器精準“打靶”殺滅腫瘤👇🏻。因此👷🏿,對整體放射治療過程的準確把控🤾🏻♀️,是提升總體放療效果的重要前提。
“磁共振”與“加速器”融一體,讓精準放療更精準
在傳統放射治療過程中,由於用於診斷的影像設備和用於治療的加速器是兩套不同的設備,故而治療過程中只能根據治療前繪製的既定“靶區”進行🧎♂️,無法實時看到放射治療過程中的腫瘤及正常組織的影像情況😑。
“精準放療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新‘武器’讓放射治療再上新臺階。”章真教授表示,將影像設備和加速器結合在一臺設備上,讓醫生能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實時觀察腫瘤狀態和周圍組織的運動,無疑可以引導放射線更精準地照射腫瘤,最大程度上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減少放射治療的並發症。
此次投入臨床使用的磁共振加速器,便是將磁共振和加速器融為一體。憑借高分辨率⚆、無輻射的磁共振成像✪,實時顯示患者腫瘤病竈的清晰邊界🧑🎤,給了放射治療醫生一雙“透視眼”。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胡偉剛教授介紹,通過該設備的在線自適應放射治療管理系統,醫生還可根據患者情況實時調整放射治療計劃,提供個性化精準放療方案。
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夏凡教授談及首位治療患者的情況🤘🏽,“這是一名70歲的胰腺腫瘤患者🏋️♀️。由於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特別是腸道關系密切,傳統放療技術在治療中難以實時追蹤腫瘤與腸道位置關系的動態變化,限製了放療劑量的提高。采用這一新的放療設備,可以大大提高腫瘤和正常器官位置追蹤的精細度🏄♀️,尤其是實現了根據每日解剖結構變化實時調整治療計劃,使得治療的精確性和個體化都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為進一步提高腫瘤放射治療療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夏凡教授介紹,目前在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該治療系統主要面向頭頸部腫瘤🦉、乳腺癌🍉、肝臟腫瘤🦸🏼、胰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腫瘤患者。接下來,醫院還將針對軟組織腫瘤、食管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其他腫瘤開展治療💮。此外🧑🦲🧥,基於磁共振加速器的系列科學研究已在開展中,包括基於MR-LINAC的一站式自適應放療的臨床應用、MR引導下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的前瞻性臨床研究等💇♀️。
探索醫產融合新模式,鍛造腫瘤治療“新質生產力”
為提升腫瘤放射治療療效和患者就醫效率,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還在持續開展探索醫產融合新模式🙆🏼♀️🤶🏽,與大型醫療設備廠商合作研發放療新設備🦓,並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提升治療水平、優化治療流程,讓腫瘤患者有了更多精準治療的新選擇和更好的治療效果📡。如今,多項醫工交叉研究成果已投入臨床應用🏹,並獲得良好治療效果。
例如,腫瘤醫院與聯影公司攜手推出的世界首臺一體化CT-linac,將模擬定位CT與放射治療合二為一,首次放療患者治療不必奔波於多個場所🏊🏼♀️🧚♀️,在一張治療床上即可完成放療全流程。此外,結合放療靶區智能勾劃技術和自動計劃技術🌵,打造的全球首個一站式“All-In-One”放療方案也已投用,它由多個專業人員協同,在同一個空間完成計劃製定和治療,壓縮各環節間的等候時間🤵🏼♀️,將既往3-15天左右的放療全過程,縮短到二十幾分鐘🧐,大幅提升放射治療效率🥲,有效縮短放療患者的等候時間和多次來回奔波之苦👇🏿。
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院長虞先濬教授表示🍖,作為滬上唯一一家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腫瘤醫院近年誕生的多項創新成果,已經成為國內領先♎️、齊肩國際的“復旦標準”和“上海方案”🤌🏿,醫院致力鍛造以醫學科技創新為驅動的新質生產力,瞄準國際前沿成果和國家戰略需求,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深化醫產融合創新“生態圈”⛹🏽♂️🖱,解決腫瘤診治基礎及臨床領域的“卡脖子”難題🧑🏼🦱,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