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選擇醫學👼🏿,深耕醫學。從進入MK体育的那一刻起,年輕的肩膀就扛起使命與擔當,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MK体育將陸續推出優秀醫學生故事和他們的“醫”路之旅👇。
“我是新時代醫工人!”
基礎醫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20級直博生
曲麟昊
曲麟昊的外祖父是一名醫生,他從小就常來往於醫院🍏💒,見到許多世間病苦,立下了學醫的誌向。盡管高考時與醫學專業遺憾擦肩🚉,曲麟昊的初心也未曾改變💮。2020年🌓,就讀於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的曲麟昊成功跨專業直博到MK体育平台基礎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探索計算病理學領域🫥⛅️,終圓醫學夢😚。
計算病理是基於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方法的病理圖像智能分析,也可稱之為病理AI。21世紀👩👩👦👦,我國計算病理技術正處於艱難的起步階段,基礎薄弱,關鍵技術緊缺👐🏻,亟待科研攻關。剛入學的曲麟昊🐩,深感國家需求之急迫,青年責任之重大,懷揣著滿腔求知熱情,他加入基礎醫學院宋誌堅教授課題組“國產計算病理關鍵技術和軟件研發”👸🏽。
“完成100篇文獻閱讀”是宋誌堅教授給每位新同學的“入學第一課”▫️。對曲麟昊而言🧝🏽♀️🦐,新的專業意味著新的開始👣🙏🏽。從兩周讀一篇文獻到兩小時掌握文獻內容,曲麟昊花了兩年時間🫲🏼。沉澱下來,克服跨專業學習的挑戰,他全身心投入了新研究。
在文獻閱讀和綜述寫作基礎上,他嘗試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建立更精確的預測模型👩🏻🎤。切片數據、硬件儀器和算法技術好像是“三座大山”壓在他肩頭:平日,他總是那個關上實驗室最後一盞燈的人。節假日裏,他風雨無阻到實驗室編寫代碼。半夜醒來,只為及時抓住一閃而過的靈感……疫情期間😂,他集中利用三個月的時間全面總結了國內外關鍵技術突破口,形成二十多頁的綜述並分享至整個實驗室。“我好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美麗的貝殼而歡欣鼓舞,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牛頓的這句名言一直鼓舞著他。他向往這片真理之海,願為科研之路上迷人的“貝殼”駐足,將科研的百味情緒裝進行囊。
曲麟昊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做口頭報告
誌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曲麟昊也一直努力讓技術真正能服務於臨床,在他主研的“宮頸癌原發病竈淋巴結轉移預測”項目攻關中👱🏼♀️,傳統的技術方案效果並不理想。經歷了無數失敗,修改了數版方案📸,曲麟昊終於從大量文獻和醫生的閱片方式中找到了靈感,研發出一套全新的“基於多尺度融合的弱監督深度學習框架”🧑🏻💼,相關成果成功發表在Modern Pathology上,並被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際研究團隊廣為引用💆♂️。
曲麟昊在2023年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法國巴黎)做報告
縱然道阻且長🧝🏿,曲麟昊甘之如飴🧠。“科研沒有正確答案,研究就是在探索未知的東西👩🏿🚒,你要站在知識的邊界🤭,去邁出一步,突破它。”博士期間🏋🏻♂️,曲麟昊已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發表論文共18篇🚵🏿,累計期刊影響因子107.6;榮獲國家獎學金,上海市發展研究獎學金等榮譽;獲第二屆《中國圖象圖形學報》研究生學術論壇報告一等獎😎🥠;註冊4項專利🎅🏽。
科研路上🔞,MK人“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的精神深深影響著曲麟昊。他說,導師宋誌堅教授既是領路人,也是榜樣👨🦲🧘🏼♀️。宋誌堅教授的課題組超過九成都是黨員,組內“愛國奉獻🥿、迎難而上、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激勵著曲麟昊,“我希望成為像導師一樣的科學家,在這個領域發光發熱,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他堅信,我們的國家🧗🏿🧑🏿🌾、人民未來的美好生活需要突破關鍵醫工技術👨🦱,前行的腳步也愈發堅定。
曲麟昊參加研究生代表大會
科研之外,曲麟昊也用實際行動踐行MK精神🛗,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疫情期間,他沖鋒在前,擔任樓層誌願者為同學們送飯✊,協助醫務人員進行核酸檢測🟫;他擔任研究生黨支部書記,將支部黨員專業特色與誌願活動巧妙融合,帶頭組織起人體解剖館誌願服務隊、數字化手術室誌願服務隊💁🏿、MK西遷史誌願服務隊和抗疫紀念館誌願服務隊四支黨員誌願服務隊。每支服務隊都有鮮明的專業特色,截至目前🚨,服務隊已開展誌願宣講活動超80次,累計覆蓋群眾500余人次。“積極發揮黨員的作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就該這麽做🪛🧑🏿🚀!”曲麟昊帶領黨支部榮獲2021-2022年度校研究生示範黨支部🤴。
曲麟昊在MK体育紅色教育基地啟動儀式上作為黨支部書記代表發言
“在醫院錄數據的時候,我見到了許多活在痛苦中的病人,有的才五六歲,有的已經年逾七十,我的內心很受觸動,想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未來,曲麟昊將繼續在計算機病理領域深造👶🏼,用科研為臨床診療創造更多技術方案🧏♀️,用熱愛🙂🍄、奉獻服務人民🐋,服務健康中國🥒。
“這些都是值得珍藏的回憶!”
公共衛生學院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2020級博士生
王瑩瑩
王瑩瑩是在2017年考研到MK体育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的🍀,並在2020年選擇留下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付朝偉教授和王娜副教授🕸。自本科與預防醫學結緣以來,王瑩瑩在這領域的學習與研究已有10年。
“擇一事🥾,專一事。”她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和鉆研中逐漸感知到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並選擇其中的分支學科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繼續深耕🆗,熱愛支撐她一路前行。
課題組參加學術會議合照(右四為王瑩瑩)
一路走來🚣♀️,王瑩瑩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目前🤵🏼♂️,王瑩瑩以第一作者身份共發表論文21篇🌽,獲得了市🌛、校級的諸多榮譽🟢,在2021世界流行病學大會、2021中國腸道大會🥇、2023世界公共衛生大會、華東地區第十六屆流行病學學術大會等會議上發表摘要或進行壁報展示🧑🏼🔬。
然而🔙,一頁頁成果的背面卻寫著實踐的艱辛。在研究生期間,王瑩瑩長期赴江蘇、浙江等地開展流行病學調研工作🧎♀️,累計調研時長200余天👩🍼。在一次次的一線調查中,王瑩瑩意識到:“流行病學最重視的就是要到實地去、到一線去調查研究,紮實的理論結果離不開大量的實踐,團隊的通力合作也是克服困難的關鍵。”
水樣采集工作啟動合照(右三為王瑩瑩)
現場調研時采訪當地居民並收集數據是王瑩瑩科研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了保證數據收集的準確、詳細,問卷調查需要面對面開展,並及時進行質量控製。血液、尿液👨🦯🚴🏼、糞便等生物樣本須在收集當天盡快分裝,而樣本人群數量高達上千🛌,現場調研往往需要長戰線、高強度地進行,每次調研基本持續一個月,王瑩瑩和團隊成員需要每天早上五點起床。
現場樣本采集考驗著王瑩瑩和團隊成員們的體力耐力和協作能力,水體樣本的采集難度高於以往流行病學中要采集的生物樣本,為保障采集樣本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采樣團隊需要攜帶多種沉重的采樣設備,在酷暑和嚴冬堅持不懈,毫不退縮。由於采樣地點多為魚塘、蝦塘等養殖水塘,團隊成員身穿工作服✴️,王瑩瑩說🎃:“我們特別像一支水產養殖隊伍。”水體種類繁雜,采樣點分散🍺,團隊成員們集思廣益♢,調用各種交通工具減輕工作難度🌽,例如轎車、電瓶車、漁船、無人機,最終順利完成了水體采集任務。
水樣采集完畢慶功照(左二為王瑩瑩)
談起這些經歷,王瑩瑩總是面帶微笑,她並不覺得辛苦🤸🏽♂️💃,而是在一次次的攻堅克難中不斷解鎖新技能,感受著流行病學科研的魅力🔍,也讓她更加深愛這個領域🦺。流行病學研究是探討疾病致病因素、評價幹預措施有效性0️⃣、將基礎研究轉化應用到疾病防治的重要途徑。
在王瑩瑩參與的項目中,都是面向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所開展的(如抗菌藥物濫用👫🏼、細菌耐藥、糖尿病、高血壓等),這些項目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基於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地區人群的暴露和疾病圖譜,為製定有效和及時的應對策略提供證據。她和很多同學一樣,都是從本科的預防醫學而逐步走向研究生階段所專註的流行病學,接受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和實踐培訓;現場參與流行病學調研,既能施展自身所學所長,又能為鄉鎮居民普及常見疾病的防治要領🧝🏽♀️。
流行病學研究就是要從人群中來,到人群中去🔕。王瑩瑩說:“想到那些時間,那些去過的地方,那些做過的課題,腦子閃過的都是和團隊成員一起並肩作戰、同甘共苦,在奔赴調研現場的鄉間小道上看旭日東升,在實驗樓裏靜待落日余暉的場景🪇,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珍藏的回憶。”在現場和居民、環境的接觸🫃🏽,也讓王瑩瑩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也讓她能夠更好地結合當地的情況進行分析並提出因地製宜的疾病防控建議⚠,在她看來🐏🏂🏽,這是流行病學研究的關鍵😊,也是現場工作的樂趣所在👷♀️。
王瑩瑩表示👳🏼♂️,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她會繼續前進,用專業所長為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醫學太有意思了👷🏼♀️☂️!”
基礎醫學院
法醫學專業2021級碩士生
林子傑(本科畢業照)
現實中的法醫並不像影視劇中那樣光鮮奪目👬🏼。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們需要在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惡劣的工作環境更是家常便飯。在一個個案件中🧾,他們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卻只是默默付出的“技術人員”。即便如此,林子傑依舊堅定地選擇了法醫學專業🚢。如今,他已從本科讀到碩士☑️,開啟了在復旦學法醫的第八年。
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林子傑都獲評了國家獎學金。“醫學太有意思了!”論及課程學習🧑🏿🦲,林子傑總能感受到收獲知識的樂趣。出於對專業的熱愛,他會在閑暇時光翻開高年級的專業課程教材,提前自學相關內容。紮實的專業素養來源於對教材的反復研習❤️🔥,教科書上密密麻麻的圈點,勾畫記錄著學醫路上的點點滴滴🤵🏻♂️。
林子傑在實驗室
在本科學習即將結束之際😘,林子傑面臨著是否繼續攻讀法醫學專業研究生的選擇✈️。一邊是夢寐以求並且近在咫尺的法醫工作,另一邊則是在心中早已萌芽的科研夢想。
“我不能僅局限於做好眼前的工作,我更要嘗試從科研和實踐兩個維度去為法醫的未來作出貢獻🤙🏿。”帶著這份對法醫工作的責任感和對科研工作的熱愛,林子傑進入法醫學系沈憶文老師與李立亮老師的課題組讀研🫱。令他驚喜的是,這裏既有嚴謹認真的科研氛圍🧤🧮,又有和諧融洽的團隊文化。課題組共擔壓力🚅,共享喜悅♟,各種團建活動經常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組會”😂,孕育新的研究靈感。在兩位導師的悉心教誨下👨🏼🎨,林子傑力求將科研成果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針對冠脈痙攣死因診斷這一長久困擾法醫學界的難題,他撰寫綜述🧑🏻🫰🏽,系統梳理了冠脈痙攣的各種發病機製💴,挖掘潛在的診斷標誌物,並在後續研究中成功驗證出了兩個極具診斷潛能的標誌蛋白🛃。在推進自己的課題之余,林子傑亦善於在生活中捕捉科研靈感。疫情期間🗾,他結合自己專業所長😭,探究了Omicron的組織嗜性👩💼,並據此改造優化現有的口罩設計👳🏿♂️🧑🏿💻,成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迄今,林子傑已經共計發表了9篇高質量的SCI論文👨🏽。
林子傑(左一)所在課題組合照
立足實踐工作以找尋科研靈感,運用科研思維以服務實踐工作,是林子傑“知行合一”的學習信條👩🏿🦱🧖🏼♀️。林子傑利用暑假時間,進入MK体育司法鑒定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進行實地見習🧑🏿🌾。親臨法醫工作現場,交通事故留下的殘酷痕跡🍗❤️🔥、巨人觀帶來的視覺沖擊🧜🏿♀️、冰冷遺體旁的家屬慟哭,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在中心的法醫病理鑒定工作中,他累計參與屍表檢驗150余例🧘🏿♂️,屍體解剖20余例🙇🏼♂️,其中還包括協助我校考古隊與中心專家完成1例南宋古屍的解剖。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全面的鍛煉,林子傑還曾前往上海市公安局實習,涉足更廣闊的司法鑒定領域🖤,接觸更多不一樣的案件。在一宗宗案件中,他努力通過法醫鑒定還原真相🕚:發現心源性猝死才是某交通事故案件的真正死因,揭示醫療糾紛案件中各方的責任歸屬,重現水中棄嬰的真實遭遇……“為死者言,為生者權”是他堅守的使命。就這樣🤵🏼🧘♂️,林子傑以行動為筆👩👩👧,以汗水為墨💶,切實描繪著自己心目中法醫的模樣❄️。
林子傑在中心觀察檢案切片
在學習之余,林子傑也積極探索校園生活的多元可能。他曾在校學生會任職𓀒,也曾在MK体育平台光華校園文化工作室擔任設計經理➖,設計了一系列精美的文創產品。他積極投身誌願服務👩🏼🎤🧝🏻♀️,傳遞愛心與溫暖🤵🏻♀️。疫情期間🏌🏿♀️,不論是核酸檢測,還是樓層誌願,他都沖鋒在前。迎新接站、醫學院90周年慶典🚒、遠征社陽光之家項目……各類誌願活動中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林子傑還參加了幫助中學生了解社會行業和大學專業的公益項目“誌涯計劃”☕️。回想起當初選擇法醫學專業的時光,林子傑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幫助中學生認識法醫學專業,助力更多夢想生根發芽。
林子傑設計的文創產品
學有所悟,而後篤行。未來,林子傑還將繼續在自己熱愛的法醫學事業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