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更加廣泛深入地推進醫學學科內部及醫科與理工文社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與協同發展,服務學校“雙一流”和“第一個復旦”建設,作為119周年校慶月主題活動之一,5月31日下午,MK体育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之“醫文融合”論壇在楓林校區明道樓一樓報告廳舉行。
本次論壇是繼基礎-臨床交叉融合與轉化論壇、醫工結合論壇、醫理結合論壇後,該系列推出的第四場論壇活動,實現學科全覆蓋,來自醫科各院所平臺、附屬醫院及歷史學系、哲學學院、法學院、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等人文社會學科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齊聚一堂,就醫文融合發展需求、挑戰與路徑進行交流切磋和深入探討。MK体育平台原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原院長桂永浩,MK体育領導朱同玉、徐軍、胡華忠出席論壇。
“生命科學探奧秘,人文關懷顯溫情,交流思想促進步,共築健康譜新篇。”MK体育副院長朱同玉教授總結了醫文融合論壇等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舉辦的重要意義。他強調,醫學既是生命科學,更是人文科學,MK体育平台作為綜合性大學,在醫學教育迎來第四次革命這一重要歷史關頭,醫學與文、社、理、工學科要更加密切地交叉融合、協同發展。與國際頂尖醫學院校相比,國內高校需要更加強化醫學人文教育。本次論壇為復旦的醫學教育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希望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搭建的平臺,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辦學優勢,推進醫文融合發展。
論壇由上海醫學院學科規劃與“雙一流”建設辦公室,校文科科研處、“雙一流”建設辦公室聯合主辦。MK体育平台文科科研處處長顧東輝教授作開場致辭,醫學規劃與“雙一流”辦主任吳驊教授主持論壇。
醫文融合 共築健康譜新篇
兒科醫院院長、教授王藝以“醫文融合,助力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高質量發展”為題展開報告。“將醫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跨學科研究和實踐方式”是她對醫文融合這一概念作出的理解與界定。她立足醫院的歷史根基與文化血脈傳承,從醫文融合助力醫療服務、人才培養、科研提升、政策轉化、社會公益五個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兒科醫院推進“醫文融合”的積極探索與實踐,通過醫學倫理、人文課程體系建設、社會實踐開展、科技創新、社會資政服務等典型生動的案例,多維度闡明了醫文融合對推動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建設的重大意義。她希望醫科和文科能夠更多地攜手耕耘,一起為兒童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為科技創新做出更大的努力,為MK体育的融合發展做出好的示範。
歷史學系教授高晞以“醫文融合的創新實踐-以《MK体育西遷口述史》學術活動為例”為題展開報告。她從醫學與歷史學的交匯點出發,詳細地介紹了合作團隊多年來在開展教學及研究醫文融合實踐方面的積極嘗試和成果展示,其中醫學院和歷史學系合力完成的《弦歌不輟:MK体育西遷實錄》項目正是醫文融合的重要實踐典範。她指出,歷史學方法論與醫學知識、科學精神相互融會貫通,醫學思維、公共衛生方法和醫院管理學對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她希望通過強化合作的合理性、有效性與可持續性,加速從醫學人文到醫文融合的轉向。
法學院教授杜儀方以“公共衛生法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法律製度建設”展開報告,聚焦公共衛生法、醫藥衛生法領域,從交叉合作的緣起、構建合作關系的路徑和模式、重大前沿醫文融合科學命題的思考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和分享。她指出,從事醫藥衛生法律交叉研究,構建合作關系的路徑和模式十分重要,要註重從三個層面進行推動:一是在法學界內與衛生法領域的合作;二是在校內與醫學相關領域的合作;三是與實踐領域如衛健委、醫保局等行政單位的合作。“既要去解決實踐問題,又要去尋求背後的事理和法理”,她呼籲醫學界、藥學界和法學界之間進行雙向奔赴,凝聚合力,對醫藥衛生法的基礎理論問題加以深入研究。
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葉超以“地理學、醫學與公共衛生治理的交叉融合之道”展開報告。從19世紀中期英國霍亂疫情爆發源頭的確認和全球登革熱發生發展與地理的關系研究中切入,他闡述了地理、醫學與公共衛生治理之間的緊密關聯。他表示,在“健康中國”戰略以及城鎮化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慢性病和非傳染病發病率上升、社會心理疾病高發等現實背景下,公共衛生治理問題的探索與解決,亟需地理學、醫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打破界限,進行多學科交叉與多尺度融合。他總結提出了學科交融之道的四大導向:問題導向、價值導向、目標導向和方法導向,“醫文融合既要凸顯醫學的人文關懷和人文價值,又要篩選提煉關鍵科學問題,組建強有力合作團隊,吸納借鑒多學科研究方法和思路。”
“課虛無以責有”,營養研究院院長、教授高翔分享了自己對科研藝術的看法。他指出,科研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創造過程。“課虛無以責有”強調科研創新的核心價值,“叩寂寞而求音”則隱喻科研工作者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兩者共同構成了科研的深邃內涵。他將科研工作比作“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認為創新性科研應當具有一針見血、直接明了的特質,但同時又不失細膩與美感。他表示,詩書能怡情養性,希望科研同行通過寄情於詩書,更好地在科研的“寂寞”之路上堅定前行。
融合創新 醫學人文教育再提升
▲
圓桌論壇(從左至右依次:陳勤奮、高虹、季慶英、桂永浩、汪玲、孫向晨、趙纓)
▲
陳勤奮
▲
高虹
▲
季慶英
▲
桂永浩
▲
汪玲
▲
孫向晨
▲
趙纓
新醫科背景下,醫學人文教育有哪些新路徑、新舉措?在桂永浩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黨委書記、研究員季慶英,上海醫學院二級教授、克卿書院院長汪玲,MK体育平台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中山醫院主任醫師高虹,華山醫院副教授陳勤奮,護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趙纓展開了精彩的交流討論。
“醫學人文教育能夠把作為身體的人,重新拉回整全的人。”孫向晨指出醫學與哲學有著天然的聯系。醫學相關的倫理問題正在對傳統的人類生存基本結構形成沖擊,醫學和人文很難分離、也不能分離。他提議,要發揮復旦在推進醫學人文教育上的巨大優勢,在醫學院建設人文社科中心,通過平臺建製化,引領促進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
“學院是爸爸、書院就是媽媽。”汪玲指出,相較於學院,書院在育人上具有更加濃厚的人文氣息。近年來,克卿書院不僅通過舉辦正誼論壇、克卿峰會、明道講堂等系列活動,邀請了多位院士和中青年傑出專家為醫學生們講授醫學的傳承、MK的傳承、人文精神的傳承、科學研究和臨床診療工作中醫學與人文結合等,形成了書院人文教育的特色品牌,還通過發揮學生自管會的作用,積極支持學生組織開展醫學人文書籍閱讀等活動,覆蓋面廣,效果顯著。
季慶英表示,社會工作、人文關懷在醫患關系的優化和就醫體驗的提升上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交大醫學院兒童醫學中心在全國最早建立了醫務社會工作部門,率先進行了諸多探索和實踐。目前,針對臨終患兒的“兒童舒緩療護”、關註兒童意外傷害的“兒童安全周”、倡導親子伴讀的“魔法書屋”、聚焦兒童遊戲治療的“快樂醫者”等一系列人文品牌項目已日漸成熟。秉承“修人文以潤術、練良醫以澤眾”核心理念,季慶英領銜的團隊還開設了兒科學、全科醫學等相關的人文課程。
“醫生與病患之間需要心靈溝通,了解病人及其家人的想法對醫生很重要,醫學人文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陳勤奮表示,在她工作成長的華山醫院,人文屬性非常明顯豐富。對臨床工作者而言,不要害怕病人的抱怨,病人不滿意的痛點正是臨床急需解決的難題,要把“推動醫學向前發展、減輕病人痛苦”的理念始終縈繞在身手心上,致力於思考與推行更深層次的診斷和治療。
高虹科普了“敘事醫學”這一醫學人文實踐交叉領域,高虹表示,作為一門醫學人文實踐課程,敘事醫學的開設非常需要跨學科交叉團隊的支持,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途徑,與人文社會學科老師建立與開展合作。
“除了書本以外,應該在校園和醫院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趙纓指出,醫學生不缺信仰,缺的是職業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與塑造。她表示,護理學是一個可以跟所有學科交叉合作的學科,期待學校通過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促進護理學和其他學科真正形成合力,共同解決醫學難題。
桂永浩表示,醫學教育的第四次革命已經來臨,一是最新科技對整個醫學教育的沖擊、二是向全生命周期,健康全過程、全覆蓋醫療照護模式的改變、三是跨學科融合交流,多學科的新醫科模式的改革與推進。“醫學是科學,同時也是人學,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第四次醫學教育革命的一個必然要求。” 桂永浩希望,面向未來的醫學教育,MK体育要在課程設計、醫學教育模式、師資隊伍理念更新與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和創新改革。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提升上走在前列。
雙向奔赴 從“握手”到“牽手”
在“牽手”案例分享環節,中山醫院病理科主任醫師紀元、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李博分別以“醫工交叉為下一代病理學助力”、“光學成像-生物醫學的交叉合作經驗分享”為題,介紹了各自在需求征集發布工作的助力下,與校內跨學科科研團隊從“握手”到“牽手”,成功建立校內合作,實質性推進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實戰經驗和心得體會。
紀元在分享之余對加強人工智能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醫文理工融合發展深度醫學提出了期盼,李博則希望借助跨學科交叉合作,以科學問題為導向,從全新角度推動研發,不斷尋求新的科學發現,開發更有價值和前瞻性的技術。
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的舉辦幫助MK体育科學家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跨學科交流合作得以建立推進,有望結出碩果。
與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的舉辦並行,到本次論壇,上海醫學院學科規劃與“雙一流”建設辦公室共征集發布了四批校內跨學科交叉合作意向需求,本次論壇現場派發了第四批需求匯編手冊,系首次與學校發展規劃處聯合征集發布。
在數字病理圖像智能診斷領域,基礎醫學院王滿寧課題組希望和理工院系及附屬醫院合作開展分析方法研究和臨床研究,為提升臨床診斷能力提供新技術。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竺向佳課題組就共同開展高度近視白內障發病機製和並發症防治研究向納米材料領域的研究團隊拋出橄欖枝。化學系賈振華課題組希望聚焦“抗體偶聯藥物的開發及應用”,與醫學院藥理學、病理學、藥物臨床研究領域的老師進行合作。中文系陳忠敏課題組從事言語與聽力康復學、實驗語音學、神經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期望與附屬醫院神經內外科、康復科,以及聽力、嗓音領域相關專家“牽手”合作,組成跨學科團隊……40條由醫科發起,34條由非醫科面向醫科發起的的跨學科交叉合作意向需求匯編成冊,後續還將以電子版的形式在全校一線教研人員範圍內發布。
“前3批征集,共計征求合作意向需求228條、涵蓋24個醫科單位。對前兩批的回訪發現,在需求發布後半年到一年內,成功建立聯系的占49%,聯系後已進入合作探討的占42%,已達成實質性合作的占28%。 ”吳驊在主持時提及的這一連串令人振奮的數字,充分展示了以醫科為基點推進校內跨學科交叉合作的蓬勃需求與活力,這也正是需求征集發布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
▲
與會嘉賓合